跨境电商遭遇致命通关单政策冲击,企业风波后自救
2017/2/18 13:25:59 中国物流新闻网
浏览量:1009
:中国物流新闻网2016年4月7日夜晚,一艘远洋定期班轮在印度洋平静的海面上航行。这艘船上载有德国麦德龙股份公司的六个集装箱货柜,里面装有约10万吨液态奶,这批牛奶原计划运往上海松江保税区,供给麦德龙天猫旗舰店。
麦德龙是全球第三大零售批发超市集团,也是全球最大的奶源供应商,在中国跨境进口电商市场主打液态奶类商品。
当晚21时,中国财政部、海关总署、国税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公布了《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》,清单共包括1142个8位税号商品,包括部分食品饮料、保健品、服装鞋帽、家用电器以及部分化妆品、纸尿裤、儿童玩具、保温杯、配方奶粉等商品,但生鲜类商品以及液态奶未在其中。这意味着,只有清单上的商品可以走保税备货模式,未入清单的商品将全部从网络下架。
这项政策将于4月8日24时执行,也就是三个小时后。
由于从公布到实施只有短短三小时,同时缺乏执行细则。这直接导致了实施首日,电商运营部门、海关、检验检疫部门一度陷入“熔断”状态。“比如,在运输途中的商品是不是需要全部返航?当时没有人知道。”一位接受《财经》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。
“根据清单要求,我们用保税备货模式销售的液态奶得从天猫旗舰店全部紧急下架。”麦德龙中国区电子商务总经理陶源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。幸运的是,由于麦德龙是大型零售商(其在中国拥有82家线下门店),同时兼做跨境电商,所以其布局了“双通道”——即线下贸易和跨境进口电商两条渠道。这六个集装箱货柜于是从原本的保税备货模式(受新政限制),转而走一般贸易,得以继续向上海驶去。
另一些公司则没有这么走运。不能走保税备货模式,意味着必须走一般贸易模式,而通关单则是一般贸易进口必需的文件。要拿到通关单,就必须向海关提供合同、商业发票和原产地证明,对于大多数中小型跨境电商而言,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,是一份致命的通关单。
“这段时间海关的数据太吓人了。”C2C海外购物平台洋码头CEO曾碧波说,很多保税区的商品几乎“只出不进”,一些公司的发货量跌了六七成。
跨境进口电商脱胎于2005年兴起的海淘代购,过去三年间,随着政策红利及中产阶级消费崛起,成为电商及零售业最为炙手可热的创业领域。据易观智库的监测数据,2015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零售交易规模达到2063.8亿元,比2014年增长60%,高于电商行业平均增长率——传统电商的增长率正在逐年放缓,2015年中国在线网购增长率为37%。对于整个跨境电商的市场规模,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预测在2018年将达到万亿级别。
这个行业曾经依靠政策红利而迅速崛起,经历了2014年的萌芽期和2015年的高速发展期,在2016年4月又因为政策收紧而瞬间跌入谷底。多位接受《财经》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,跨境电商在2016年下半年将迎来一轮行业洗牌。